爸爸游戏氪金2万元谎称3岁孩子操作,如何成功申请退款?

news 958 0

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决:虚构未成年人充值行为构成虚假诉讼

近期,广州互联网法院公布了一宗备受关注的案件,案件核心在于家长虚构未成年人充值事实,试图通过虚假诉讼获得退款。这一判决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示范意义,也提醒家长和监护人规范网络行为,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。

案件背景:家长要求全额退还多次游戏充值款

父亲质疑孩子游戏充值 索要退款

案中,小李的父亲大李提起诉讼,声称其未成年人子女在没有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,在7个月内通过某游戏平台进行多次充值,总额高达二万多元人民币。大李请求法院判令游戏平台退还全部充值费用,称充值行为涉嫌欺诈,属于不合理的网络消费行为。

详细的调查和证据展示

游戏账号充值证据

法院经审查后发现,游戏账号的首次充值发生在小李当时仅2岁11个月时,最后一次充值时为3岁7个月。而且,账号登录时间多集中在深夜和凌晨,登录行为异常。此外,聊天记录中还出现了诸如“昨晚喝多了”“大人说话,小孩别插嘴”等带有成人色彩的内容,这与幼儿的认知水平明显不符。

支付行为与充值时间的不符

支付记录与充值行为矛盾

此外,与充值相关的支付账户还显示有网吧扫码消费的记录,与大李所主张的“幼儿自主操作充值”的说法形成明显矛盾。这些证据共同表明,实际充值行为并非由小李本人操作,存在明显的虚假说辞的嫌疑。

法院判决结果:认定虚假诉讼并处罚

基于上述情况,广州互联网法院认定,大李利用未成年人保护的政策漏洞,恶意虚构未成年人充值事实,构成虚假诉讼。法院最终判决驳回小李的全部诉请,同时对大李的虚假诉讼行为作出处罚决定,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罚款人民币一万元。

虚假诉讼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影响及法律警示

此案件提醒公众,虚假诉讼不仅破坏司法公信力,还可能对未成年人权益产生负面影响。依法理性维权,避免利用非法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,才能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秩序。同时,家长应避免利用未成年人的权益进行不当操作,以免陷入法律责任的风险之中。

相关长尾关键词推荐

  •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权益保护案例
  • 虚假诉讼法律责任与惩罚
  • 网络游戏充值欺诈行为司法判例
  • 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监护责任
  • 互联网法院关于虚假诉讼的判决分析

常见问答(FAQ)

Q: 虚假诉讼会受到哪些法律惩罚? A: 虚假诉讼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妨碍司法公正的违法行为,法院可依法判决驳回诉讼并对行为人处以罚款或其他处罚,严重者还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。 Q: 家长如何合法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中的权益? A: 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网络使用监管,合理引导,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。遇到网络纠纷时,应通过合法途径维权,避免虚假陈述或违法行为。 Q: 法院如何判定未成年人是否参与充值行为? A: 一般会结合账号登录数据、支付记录、聊天记录以及相关证据进行综合判断,认定是否由未成年人自主操作或被他人操控。

标签: #充值